南京工业大学柔电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探访天水麦积:这里的锦绣非遗火出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力量之源。我们麦积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日,天水市麦积区非遗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石望太对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芳华麦积锦绣非遗”中华文化传承团的成员这样说道。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作为“羲皇故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团队走入风景如画的天水市麦积区,围绕绚丽多彩的麦积非遗文化,怀揣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开展一系列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来到天水市麦积区文化馆

  麦积石窟:岁月失语,唯石能言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10余个王朝的营建,现存大小窟龛221个、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在助理馆员李瑞祥的带领下,团队来到了麦积山石窟,登上凌云栈道,走近洞窟。

  “塑像是有生命的,在修复过程中,他能和你产生互动,看着他衰败,你就想千方百计把他修复好。作为石窟保护人,我们最希望的就是看到麦积山石窟‘微笑永驻’,持久绽放艺术魅力。”麦积山石窟造像修复技艺非遗传承人、丝绸之路陇原工匠牟常有向团队成员介绍道。

团队成员采访丝绸之路陇原工匠牟常有

  正是像牟常有一样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探索,如今的麦积山石窟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栩栩如生的千年雕塑壁画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绘就出美好和谐的山水石窟画卷。

  麦积泥塑:鱼盐市井,最抚人心

  在天水市麦积区文化馆的联系下,团队接着拜访了麦积泥塑技艺非遗传承人王子斌。在王老师的工作室,纯手工制作的泥塑作品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的泥塑玩偶彷佛让人穿越到那个久远的年代。

  农村长大的王子斌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劳作在田间地头的乡亲们成了主角,这些扎根乡土的人物被一双巧手捏成了一个个艺术品,成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愁记忆。

麦积泥塑非遗传承人王子斌向团队成员展示泥塑制作过程

  “一双手一把泥,捏出人间百样情。非遗文化麦积泥塑的灵感主要来源于人文情怀、民俗风情、农耕文化,我们常以这些题材体现天水麦积当地的人文故事。”王老师一边自豪地向团队成员介绍着自己与麦积泥塑的深厚缘分,一边亲身示范制作泥人。在谈及麦积泥塑的今后发展时,王老师由衷地感慨,希望下一代能传承发扬好泥塑手艺,让非遗文化继续走下去,让传统文化迸发新的时代活力。

  天水雕漆:匠心独具,薪火相传

  天水雕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含着浓郁的中华传统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天水雕漆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历上百道工序,包括镶嵌、雕填、彩绘、平磨等‌。随着时代的发展,雕漆艺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开拓创新,精刻出许多蕴含历史底蕴的雕漆制品。

  天水黄河雕漆工艺有限责任公司美工部李佳容向团队成员分享雕漆制作过程

  “雕漆技艺需要匠人在现代快节奏的背景下戒骄戒燥,潜心钻研。”天水黄河雕漆工艺有限责任公司美工部的新一代非遗传承人李佳容向团队成员介绍道。

  繁工珍材出珍品,中华上下五千年文脉,每件雕漆器具都是一份蕴含着天地时间的祝福,这座中华非遗文化的宝库,在守艺人们的初心和坚守下,跨越山海、穿越古今,绽放出非遗文化的时代之美。

  麦积陶艺,东方微笑,一笑千年

  在麦积陶艺刘亚丽经理的引领下,团队成员有幸参观了麦积山雕塑博物馆。

  如果说麦积山石窟是“东方雕塑陈列馆”,那么麦积陶艺制作就是流动的“麦积山石窟”,用1:1比例复原仿制麦积山石窟佛像,用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彩绘像世人展现了以“东方微笑”闻名于世的麦积山石窟的特色文化。

  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芦晓明向团队成员介绍道,麦积陶艺有着非常广泛的教育意义,希望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非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天水陶艺,流动的‘麦积山石窟’,复原的‘东方微笑’”。

  天水市麦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贮藏丰富,近年来以科技为引领,融合大数据技术完善非遗传承数据库,线上线下开展互动体验、非遗市集等活动,打造文旅数字藏品,让民众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共享非遗保护带来的丰硕成果,展示非遗保护的麦积经验。

  在亲身体验天水麦积的非遗文化与采访非遗传承人后,团队成员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柔性2202于潇洋在随行笔记中写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此次探访天水麦积非遗,我们真的发自内心敬佩于这份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传承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及艺术价值。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中的党员和团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迷人魅力,更认识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弘扬中华文脉的重要性。继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南工大学子,我们一直在路上!

(张晶玉、于潇洋、吕暄、李春莹)

相关文章